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自主研制的“海星6000”水下机器人圆满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,不仅顺利获取了深海环境样品和数据资料,最大下潜深度更是突破了6000米,刷新了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最大下潜深度纪录。
在为期26天的海洋科考中,“海星6000”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顺利完成9次下潜,下潜深度跨越1000米、2000米、4000米、6000米等多个等级。在6000米级潜次中,“海星6000”连续工作3小时,完成了6000米近海底航行观察、生物调查、海底泥水样本采集、模拟黑匣子打捞等多个项目,最大工作深度6001米,第一次突破6000米深度,创造了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的潜深纪录。
在海洋科考中,“海星6000”曾在一天内连续三次完成不同海域的岩石、水样采集作业,智能性、稳定性表现突出。

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刚:不仅在海底冷泉区进行了生物取样和原位观测,而且获取了总重量达400的海底岩石,单体岩石最大重量61公斤大强度连续的作业,进一步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。

水下机器人按使用方式大致分为载人潜水器、水下滑翔机和有缆遥控机器人三种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从上世界70年代开始研发水下机器人,技术实力雄厚。目前,三类水下机器人的深潜纪录都由沈阳自动化所的产品保持。“蛟龙号”作为国内载人潜水器代表,下潜深度7062米;“海翼”号代表的水下滑翔机,下潜深度6329米,打破了美国产品保持多年的纪录;有缆遥控机器人“海星6000”,下潜深度6001米。
“海星6000”科考应用任务圆满完成,标志着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平台和应用技术迈上新台阶,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这一深度的水下科考作业能力。